序言:关于船模
中式帆船是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符号及载体,是中国辉煌海洋历史文明的关键标志与象征,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中式帆船的身影渐渐从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消失,中国海域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西式帆船和游艇。
没有了生产需求,没有实船可造的舟船匠师们拾起行将失传的技艺,以一艘艘船模为我们呈现历史上曾经辉煌的中华海洋文明的记忆与缩影。这些船模不仅仅凝聚着非遗传承人和造船匠师们行将失传的技艺和心血,背后更隐藏着一个个并不为大众熟知的航海、海洋故事……
抢救式修复、创造性填补
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秉承“抢救式修复、创造性填补”中国传统舟船文化的历史使命,历时一年半精心准备,先后3次驾车沿海岸线行驶1万7千多公里,到访中国沿海广东、广西、海南、附件、浙江、上海、河北、山东、辽宁等20多个城市,行走拜会三十多位船模非遗传承人和世代造船工匠,访问多个海洋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深度的中国沿海古船文化调研;同时,研究中心也开启了中国流失海外古船模的调研工作,走进欧洲50多个国家深度挖掘深藏在各个博物馆仓库中的中国古代船模,收集中国古船发展的珍贵资料文献30多万字和近千张绘画、图片和影像资料。2018年,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寻梦中国帆——中国古代船模作品巡展》在深圳、宁波、福州等地隆重开幕,展览正是对海洋文化抢救性保护的一项重要开端,为中式帆船文化的传承创新开辟了篇章。
“船说蔚蓝中国”,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船”的故事。
本期匠人
张兴华

张兴华老师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二界沟排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排船专业30余年,他充分履行了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责任,在实践中改进船型、增加稳性、提高渔船质量、延长使用年限。被大连海洋大学聘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指导教师;被辽宁渔业船舶检验局聘为培训教师;应辽宁省渔船检验局、渔船渔机行业协会邀请,多次在辽宁沿海各市对船厂特殊技术工种进行培训;他对捻船技艺的改进被收入《国家木质渔船捻缝检验规则》,并成为该标准的起草人;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新华社》、《辽宁日报》、《今日辽宁》、辽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他的排船技艺专题报道。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辽宁省文史馆先后专程来二界沟调研。张兴华对排船技艺的专精和专注,在受到以广大渔民深度信赖与交口赞誉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评为“辽宁工匠”,同时央视的《大国工匠》节目也讲述了他大巧破难,匠心筑梦的故事。
精品船模展示

门锭船
制作比例:1:15
尺寸:长890mm,宽280mm,高1200mm
用料:松木、杉木、硬杂木
“门锭”船分布在中国北方海域,辽宁、河北、天津等地都有关于“门锭”船的记载。一般船长12米,船宽3.8米,特点是两头圆,平底,形如元宝,因此老辈渔民把这种船就叫做“门锭子”。此船型流传年代久远,依靠风力行驶,航海性能极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退出使用。
创作初衷:都是为了传承
张兴华老师正在制作船模
张兴华老师是辽宁省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二界沟排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是船员尊敬的“安全操作教师”、船体工程质量监理、大连海洋大学研究生专业教师,每项荣誉都是实打实的工作。他也是二界沟唯一精通木船制作全部工序的“掌作”师傅。数百年来,二界沟大部分渔民保持着使用木船的习惯,船是渔民的海上之家,他们排船都乐意找张兴华老师。
张兴华老师正在测量船体
张兴华老师说排船需做两项准备工作:一是选料,即购买圆木料;二是破料,即将圆木破成木板。以龙骨为例,作为船只最底部的构件,它在船艏连接艏柱,在船尾连接尾柱,其他所有构件也都要在龙骨上面按序排列组装,是整艘船最着力的构件,通常选用优质的刺槐或落叶松、红松。选料方面,精细筹算,能将损耗率降到20%;放样,做出的构件分毫不差;密封,张兴华老师苦心钻研麻丝捻船,让船体多年不用大修。正式排船阶段大约可分22个步骤:砍龙骨、放样、做板梁、垫龙骨……直至船只排竣下坞,各个步骤极其分明,不能颠倒。
张兴华老师驾驶着“辽河口号”门锭船在深圳的大亚湾海域航行
张兴华老师的乡亲都认为他特别巧,出手就能做出好东西。“巧”源于勤奋持久的积累。他经历了“船行八面风”的古老风帆向如今“跑直线”的机船的转变过程,他的技艺大多没有书面记载,是渔民数百年来海洋实践的智慧结晶。30多年来,他不间断地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心得和实践体会。用他的话说:“做一条船要长一回经验”。
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调研团队和张兴华老师在其制作的“辽河口号”门锭船上合影
张兴华老师捻船技艺的改进被收入《国家木质渔船捻缝检验规则》,并成为该标准的起草人。船是渔民海上的家,船的好坏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这就要求排船师傅不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要有较强的责任心。30多年来,张兴华老师独立排船800艘,维修木渔船3000艘次。渔民们评价:“张兴华排的船稳性好、航速快、耐老化,使着放心。”2016年是张兴华老师最忙的一年。
辽宁频道《寻找:排船大工匠》播出张兴华老师与他的造船故事
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多家媒体对他的排船技艺进行专题报道。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辽宁省文史馆先后专程来盘锦市二界沟渔村调研。张兴华老师的排船技艺引起业界的关注,“南船北马”的文化认知被打破,重积累勤思考。对张兴华老师来说,最好的船永远是下一条。
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古代船模作品巡展》项目负责人、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周举教授主持开幕仪式
2019年1月26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古代船模作品巡展》宁波站开幕仪式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古代船模作品巡展》宁波站展览现场
2018年,张兴华老师的船模作品《门锭船》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古代船模作品巡展》项目,参与了福州、宁波、深圳三地巡展,目前作品已经为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