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背景
图片
自定内容
图片
自定内容
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前日期时间
导航菜单
文章分类
图片
文章正文
【蔚蓝中国】“船”说 | 寻梦中国帆——苏州蚬山 徐海林老师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0-07-27
摘要:序言:关于船模 中式帆船是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符号及载体,是中国辉煌海洋历史文明的关键标志与象征,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中式帆船的身影渐渐从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消失,中国海域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西式帆船和游艇。

序言:关于船模

中式帆船是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符号及载体,是中国辉煌海洋历史文明的关键标志与象征,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中式帆船的身影渐渐从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消失,中国海域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西式帆船和游艇。

没有了生产需求,没有实船可造的舟船匠师们拾起行将失传的技艺,以一艘艘船模为我们呈现历史上曾经辉煌的中华海洋文明的记忆与缩影。这些船模不仅仅凝聚着非遗传承人和造船匠师们行将失传的技艺和心血,背后更隐藏着一个个并不为大众熟知的航海、海洋故事……

 

 

抢救式修复、创造性填补

 

 

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秉承抢救式修复、创造性填补中国传统舟船文化的历史使命,历时一年半精心准备,先后3次驾车沿海岸线行驶1万7千多公里,到访中国沿海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上海、河北、山东、辽宁等20多个城市,行走拜会三十多位船模非遗传承人和世代造船工匠,访问多个海洋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深度的中国沿海古船文化调研;同时,研究中心也开启了中国流失海外古船模的调研工作,走进欧洲50多个国家深度挖掘深藏在各个博物馆仓库中的中国古代船模,收集中国古船发展的珍贵资料文献30多万字和近千张绘画、图片和影像资料。2018年,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寻梦中国帆——中国古代船模作品巡展》在深圳、宁波、福州等地隆重开幕,展览正是对海洋文化抢救性保护的一项重要开端,为中式帆船文化的传承创新开辟了篇章。

“船说蔚蓝中国”,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船”的故事。

 

本期匠人

 

徐海林

 

 

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蚬山人,其祖父和父亲都是造船工匠,自小对船有着深厚的感情,1997年始作船模,至今已制作100余艘,其中水乡船舟优雅别致,惟妙惟肖,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海林船模已经被列为苏州“相城十绝”之一并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作品入编《共和国建设者档案》、《中华文艺家大辞典》、《中华艺术家国学大典》等。曾出访香港等地区并于北京、香港、南京、杭州、苏州等地举办作品展10余次。现为苏州市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6年,《郑和宝船》荣获中国文联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并受邀参加2007年十一月在相城区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

2007年,“南湖红船”模型被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收藏。

2008年一月,“渡江第一船”模型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2010年三月,明代“郑和宝船”被香港海事博物馆收藏。

2010年,携“郑和宝船”参与在德国慕尼黑海事博物馆举行的“欧洲16、17世纪大型航海贸易展”,展出6个月之久,收到热烈赞扬。

2014年七月,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徐海林同志第二届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2015年十二月,《春秋战船》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冬季工艺美术精品展“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2016年,《鉴真东渡船》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冬季工艺美术精品展“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精品船模展示

 

 

 

 

名称:耆英号

 

尺寸:1350mm,宽500mm,高1100mm

用料:香樟木、柚木

 

耆英号1846年从香港扬帆驶向英国,随员水手有30名中国人、12名英国人,以477天由香港驶往英国的航程闻名于世 ,此航程证实了中国帆船的远洋航行能力。在清朝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传统帆船文化打开了窗口。

 

 

 

春秋战船

 

尺寸:1100mm,宽250mm,高300mm

用料:古船木

 

春秋战国时期,地处长江沿岸的楚国和太湖流域的吴越国,都利用得天独厚的水道条件,大造战船,互相厮杀。公元前506年孙武率万余水陆兵力,打败楚国20万之众的柏举之战的战船。

 

 

 

汴河客船

 

尺寸:900mm,宽280mm,高800mm

用料:红木

 

北宋时的客船也很讲究,它与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的海舟很相似,狭长的船身,有楼台亭阁、花窗倚门、布侽绫帘、朱红拦楯、光甲亮板。因船设计合理,乘客上船后坐、立、卧都很舒适。艏处设观景棚,在棚下远眺,两岸风景全览目下。棚上有挂帆的木桅、帆能灵活上下。这种船在《清明上河图》亦能找到。

 

 

 

郑和宝船

 

尺寸:1500mm,宽500mm,高1500mm

用料:古船木

 

中国古帆船中最典型的、规模最大的、最具有东方民族特色的,要数15世纪郑和下西洋的远洋船队。1405年至1433年,28年间郑和受明朝皇室派遣七下西洋进行朝贡贸易的船队,宝船是指郑和乘坐的指挥船。

 

 

 

沙家浜交通船

 

尺寸:290mm,宽80mm,高70mm

用料:红木

 

沙家浜(曹家浜)徐巧英拥军支前积极分子用这种小木船,专门接送谭震林等新四军高级指挥员、伤病员和情报员,为抗日救国,围剿胡传魁土匪,做出了重要贡献。

 

 

 

太湖三桅船

 

尺寸:290mm,宽80mm,高250mm

用料:红木

 

《宜兴县志》记载,这三桅船是南宁抗金英雄岳飞使用的战船。岳飞死于风波亭后,岳军中的部分水兵隐匿于太湖地区,渐渐地原来的战船演变为至今所见的三桅渔船。其船舱宽、船帮高,上岸入市卖鱼购物往返,船以捕银鱼、梅鲚鱼、白虾等为主。

 

 

 

蚬山黄豆船

 

尺寸:280mm,宽80mm,高270mm

用料:柏木

 

解放前夕,江南一带出现粮荒。苏州米行老板,集阳澄湖一代木船,在常熟、太仓等地收购粮食、黄豆等供苏州城区百姓使用。当时大量黄豆进入苏州,木船自然也成了运送黄豆主要的工具,由此誉得此名。

 

 

 

苏州软帆船

 

尺寸:280mm,宽80mm,高280mm

用料:柏木

 

苏州本地人运送物资的普通船只,在有风的时候可以立起船帆行驶,无风时则摇橹推进。

 

 

 

创作初衷:传承红色记忆

 

 

徐海林老师正在制作船模

徐海林老师出生在当地一个造船世家,上世纪50至80年代,造船匠是个好职业,徐海林一家人凭着过硬的手艺在船民中深受欢迎。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木船渐渐被铁壳机器船代替,许多造船匠纷纷转业。徐海林也渐渐闲了下来,可他依然对造船怀有一份深厚的感情。于是,不甘寂寞的徐海林开始钻研制作微缩船模。没想到这一干,从此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最让徐海林老师得意的是,他制作的“红色记忆”系列船模中,有两艘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徐海林老师正在测量船体

1996年,一则苏州市要抢救和保护古建筑的消息在媒体上刊出,徐海林老师当时就想,船不就是水上人家的房屋吗?民间古老的木船也应该受到保护,于是就萌生了制作模型仿真船的想法。

刚开始,徐海林老师想凭自己的记忆先画出一条船,可画了几次,总觉得差点意思。于是,他找到老一辈的船民讨教,根据他们的描述,终于画出了草图。之后,徐海林自己挑选材料,刨木、拼接、捻缝、入钉、上油、上漆,用造真船的办法,打造出第一艘船模——“蚬山黄豆船”,这是一种苏州水乡农村早年装运粮食的小船。

 

 

徐海林老师在选择船木

十几年前参观了嘉兴南湖党的“一大”会址红船后,徐海林老师就想以红色历史题材为主线,创作一组反映党史、军史的船模。关于这些船的资料少,他就到处泡图书馆找资料,到现场看实物。为了做好红船,徐海林曾四次到嘉兴南湖,两次进入船舱中,仔细查看了红船内部的构造特点,又反复看了电影《开天辟地》里再现的早年南湖画舫的外观,这才开工制作。

船模制作工序非常繁琐,制作一艘船模需要掌握多种手艺,身兼数行,比如钳工、车工、木工、漆工、甚至是微雕和针线活。为了选择一块合适的木材,徐海林在制作前要根据设计图对比真船所用的材料进行选择。然后经过打龙骨、定骨架、贴条等多道工序后,船身才由框架逐渐成型。在经过四个月的精雕细琢,按1:8缩小的“南湖红船”终于完成。2007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专家看到这艘船模后,给予高度评价,同时,还邀请他做“渡江第一船”模型。现在,这两艘船模一起被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徐海林老师参观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

船模虽小,但“五脏俱全”。“南湖红船”船舱的镂花雕刻按原样缩小,窗户可以开关,舱室里的桌椅板凳惟妙惟肖,除了体型“迷你”外,船上的每个部件如门锁等都精细可见,纵横间自有章法,细节处理更是十分到位。徐海林老师说,船模做得是否成功,一定要体现在“真”上。

之后,徐海林老师又制作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强渡乌江毛板船”“沙家浜新四军交通艇”“水上游击队交通船”“渡江第一船”等红色船模。徐海林老师笑着说:“这些船只都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把它们做成模型,凝结着我们这一代人对共和国红色记忆的一种情愫和对时代的一种信念。”

 

 

徐海林老师到访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并在门前合影留念

如今,徐海林老师凭借炉火纯青的技艺,成为远近闻名的“船痴”,他的船模艺术被评为“相城一绝”,他本人也入选了苏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十几年来,徐海林老师和他的船模作品多次参加了全国和省市的各类博览会,捧回了几十个奖项。

 

 

世界帆联副主席和夫人收藏了一艘徐海林老师的模型,他们非常喜欢特地合影留念

 

徐海林老师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杯”帆船赛并与“中国杯”帆船赛组委会秘书处主任熊芳至女士在开幕仪式上合影

在社区专门为他辟出的1000多平方米的陈列室里,安放着大大小小80余艘船模,从独木舟、舢板、渔船到古代战舰、乾隆皇帝御船,一艘比一艘精致。除了展示的船模外,还有舟船的历史发展、制作工艺图谱等。除了制作微型古船模型,徐海林老师也做一些仿古的大船,徐海林老师还带着他制作的一艘仿古“苏州丝网船”去深圳参加了传统舟船的比赛。

 

徐海林老师的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

 

 

徐海林老师在他的陈列室中讲解船模

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徐海林老师心里还有一个梦没有实现,那就是在有生之年把长三角地区从古至今的各种类型的木船全部仿制做成模型保留下来。“我还想趁着身体健朗,每年做一两艘精品船模。我相信,这一艘艘小船模可以让更多的后代看到中国人的智慧。它们能承载着我的梦想,一直航行下去。”徐海林老师说。

 

 

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古代船模作品巡展》项目负责人、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周举教授主持开幕仪式

 

 

2019年1月26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古代船模作品巡展》宁波站开幕仪式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古代船模作品巡展》宁波站展览现场

2018年,徐海林老师的船模作品《耆英号》、《春秋战船》、《汴河客船》、《郑和宝船》等船模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古代船模作品巡展》项目,参与了福州、宁波、深圳三地巡展,目前作品《沙家浜交通船》、《太湖三桅船》、《岘山黄豆船》、《苏州软帆船》已经为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收藏。

全屏背景
自定内容

Copyright © 2009-2011,www.xxxxxx.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您的网站名称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沪ICP备XXXXXX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