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7 月 2 日下午,深圳市科普基地、科普示范点交流座谈会在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邮轮母港)基地隆重举行。深圳市科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林祥,市科协科普部部长陈志远,以及来自全市 10 家科普基地的代表齐聚深圳蛇口邮轮母港,参观调研被评为“2024-2025年度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邮轮母港)基地。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张岩鑫,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学术总监梁二平,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展览教育部主任、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秘书长葛洋,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执行会长谭政,深圳招商蛇口国际邮轮母港有限公司产品总监李志玲,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佳颖陪同参观,共同探讨海洋科普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林祥书记一行实地走访了深圳蛇口邮轮母港,深入了解这座华南地区最大邮轮母港的发展脉络。作为国内首个集 “海、陆、空、铁” 于一体的智慧港口,并于 2025 年 1 月正式挂牌 “深圳市海洋研学基地”,代表们在港口运行指挥中心,通过实时数据大屏,直观感受智能调度系统的运营模式,以及其作为科普载体在青少年实践科普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在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邮轮母港)基地,林祥书记一行重点考察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 美术作品展、《寻梦中国帆——中国古代船模作品巡展》等海洋艺术展览。基地自 2018年建成以来,依托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的学术资源,将海洋历史、船舶知识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艺术语言,独创的“艺术+教育+科技” 科普模式,已吸引众多人员互动体验,成为深圳海洋文化传播的标杆。


在座谈会上,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张岩鑫教授向林祥书记一行分享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自 2014 年成立以来的科研成果与实践探索。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邮轮母港)基地以研究中心为依托,将中心科研成果创新性转化为多元化科普产品,打造 “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 美术作品展、古船模型工坊等沉浸式科普场景,实现海洋文化与船舶知识的可视化传播,在推动海洋科普教育社会化、大众化进程中取得显著成效。


在交流环节,深圳市10 家科普基地代表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围绕各自“基地科普开展情况”“特色科普资源开发”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希望通过加强合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科普合力,共同推动深圳市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科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林祥在总结讲话中对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邮轮母港)基地取得 “2024 - 2025 年度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 给予高度评价,称基地融合科普教育与艺术审美,蛇口邮轮母港独特地理位置让参与者在了解中国几千年海洋历史文明的同时,能够欣赏海洋及周边美景,强调海洋科普要紧扣深圳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建设目标。他强调科普工作难度大,面临知识传递、公众参与度等多方面问题,鼓励科普基地同仁坚持做好科普,注重创新方法、集思广益,建议增强科普趣味性和互动性、提供专业讲解,还指出科普对塑造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有重要意义,呼吁重视并参与科普工作!
深圳市深能南部生态环保有限公司陈磊、琥珀博物馆杨丹、妈湾电力陈广雨、海能达晏笛舟、平乐骨科医院徐黎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李晓宁、坝光自然学校欧薇、飞亚达计时文化中心石桑铭、深圳中医药博物馆李志鹏、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马慧敏等十家科普基地代表参与座谈!


